中国耐候钢发展应用情况与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30日 点击数:

“在发达国家,耐候钢已被逐渐当作一种普通钢种来广泛使用,应用体系已日趋完善,而我国扩大耐候钢的应用也是必然的趋势。”4月28日,在2016高性能桥梁钢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技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介绍了耐候钢的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

柯伟指出,腐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导致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基础设施的腐蚀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为了解决钢在大气中容易腐蚀的问题,人们研制开发了耐候钢。据了解,钢的腐蚀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其中大气腐蚀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腐蚀损失的一半,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更不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目前,全世界每年因钢结构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以上。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大气腐蚀而损耗的钢铁达到500多万吨。鉴于目前我国耐候钢在研究与市场推广方面与国外形成的较大差距,在当下开发耐候钢对于延长钢材寿命、节约钢材、改善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基础设施用钢结构意义重大。柯伟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扩大使用耐候钢应用的前提。

国外耐候钢研究波折前行

耐候钢是指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如Cu、P、Cr、Ni、Mn、Mo、Al、V、Ti、RE等),使其耐大气腐蚀性能获得明显改善的低合金钢。它的表面能形成保护性锈层,有效阻滞腐蚀介质的渗入和传输,往往使用时间愈长,其耐候的作用愈突出。

柯伟介绍,1900年,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不同合金元素对钢材耐大气腐蚀能力的作用,一种铜钢已在市场上出现。1916年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对260种试验钢在不同地带开展了大气曝晒试验。1920年,美国钢铁公司(USS)进行更大规模的曝晒试验表明,含适量Cu、P、Ni、Cr元素的低合金钢具有优良的耐大气腐蚀性能。1933年,美国钢铁公司研制了高P、Cu+Cr、Ni的CortenA系列和以Cr、Mn、Cu合金化为主的CortenB系列耐候钢,其耐腐蚀性能为碳钢的4~8倍。

耐候钢通常分成两类:对焊接性能要求不高的耐候钢和焊接结构用耐候钢。对焊接性能要求不高的耐候钢以Cu、P(0.07%~0.15%)系为主,屈服强度一般在345兆帕以下,板厚一般不超过16毫米,如美国的ASTM A242系列和日本JIS中的SPA系列。焊接结构用耐候钢以Cr-Ni系为主,含P量在0.04%以下,如美国的ASTM A588和A514系列、日本的JIS SMA系列。1964年,美国开始用裸耐候钢建设公路桥,1968年制定了A588标准,1977年建成世界最大跨度上承式耐候钢拱桥,1983建成耐候钢斜拉桥。 “这些使用耐候钢建造的桥梁大多数运行良好,但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因此,1988年,密歇根州禁止在全州范围裸用耐候钢建桥。之后的1989年,联邦公路局制定了无涂装耐候钢结构设计指南。”柯伟表示。1974年,ASTM A709中出现了70W和100W等高强度耐候桥梁钢,但是,这些钢中碳含量较高(≥0.12%),对焊接工艺要求也高。1997年,ASTM A709系列中出现了HPS70W钢,近期HPS100W钢也将被纳入标准。这些钢中的碳含量比70W和100W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焊接性能也有所改善。1955年,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耐候钢的专利,并于1967年已经开始将耐候钢用于桥梁建设。1968年、1971年,日本分别制定了焊接结构和高耐大气腐蚀热轧结构钢标准。据统计,1978年日本的耐候钢产量为15万吨,其中35%用于桥梁。1983年,日本修订了《JIS G3114焊接用耐候性热轧结构钢》标准,1985年制定了无涂装耐候性桥梁设计施工要领。

“根据日本建设省土木研究所推算,60年后普通钢桥的费用为耐候钢桥费用的1.5倍,100年后将在2倍以上。”柯伟补充说,在耐候钢研究初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低合金化对于抗大气腐蚀的影响,进行新钢种开发,累计工程数据,开展应用调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环境因素对耐候钢表面腐蚀产物的影响,并阐明了耐候钢抗大气腐蚀机理;上世纪90年代至今,很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低成本、高强度、耐蚀性能更高的新型高性能耐候钢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耐候钢研究特点明显

“我国耐候钢的开发虽然较晚,但也有相当长的历史。1960年前后,武钢首先在国内进行了含铜耐候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1965年已开始在全国推广,1967年首次用于铁路车辆,1978年~1985年试制客货车辆,1990年起新车已全部采用耐候钢。统计资料表明,虽然车辆成本增加20%~30%,但寿命约延长1倍” 。我国开发耐候钢种的主要特点是:钢中不含Ni、Cr,以添加Cu或者P,或者Cu+P为主,并结合了我国丰富的V、Ti、Nb、Al、RE资源。

在我国桥梁用钢研究初期,耐蚀性并非最优先的考量因素。过去,因为追求大跨度,高强度、低屈强比、低温韧性、可焊性和厚板均一性是桥梁钢获得应用的必要条件。而近年来,耐候钢的经济性、桥梁美学和疲劳性能日渐受到重视。

而现在,高强度耐候桥梁钢的发展与现代冶炼、轧制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采用高纯净化的冶炼和浇注,尽量减少成分偏析;采用低碳(0.07%~0.11%)TMCP(控制加热温度并实施冷却)控轧控冷工艺;不用调质处理,钢板愈厚其焊接敏感性系数愈高,在焊接时需要预热;在采用大线能量焊接时,还存在韧性降低的问题。微观组织为超低碳(小于0.05%)贝氏体或针状铁素体,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可焊接性,组织均匀,微区间电极电位差较小,增强了耐蚀能力。添加Cu、P、Cr、Ni等合金元素改善钝化性能和锈层结构,可以提高耐候性。同时,在低成本耐候钢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可利用合金元素Mn、Cu间协同作用发展低成本耐候钢,进行低成本Mn-Cu合金型耐候钢的组织控制,对传统铜磷耐候钢的进行性能改进,并发挥RE的作用。Mn-Cu耐候钢的海岸大气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随暴露时间延长,锰铜低合金钢的腐蚀量明显小于低碳钢、16Mn钢和普通含铜钢。鹰潭大桥江面腐蚀试验结果是随暴露时间延长,锰铜低合金钢的腐蚀量普遍大于低碳钢。以上研究说明,Mn、Cu作为合金元素符合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需要。Mn、Cu具有协同改善锈层性能的作用。但是,海岸和工业酸雨大气化学环境的差异会造成Mn-Cu耐候钢耐蚀性能的差异。

耐候桥梁钢应用需多方面考虑

“我国已经具备规模化应用高性能耐候桥梁钢的技术基础。在桥梁建设中,只要运用适当,耐候钢就能发挥作用。桥梁设计、材料研发、腐蚀控制和配套的国家标准是扩大耐候钢应用的4个重要环节。”柯伟表示,近期内,铁路桥梁用钢的抗拉强度级别应在500兆帕~800兆帕,且要求低屈强比、厚板无预热焊接、优良的低温抗冲击性能,以及钢材的抗疲劳性能。

柯伟认为,是否注意耐候钢桥梁设计的特点细节,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这方面已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包括:在设计阶段考虑对锈蚀层的折减计算;带锈钢材疲劳性能的评价,建造无伸缩缝钢桥;在耐候钢构件上局部采用涂层保护;简化耐候钢构件的设计和装配,注意防止局部腐蚀和缝隙腐蚀;对各类污染环境设定临界标准,等等。

柯伟建议,应从经济、技术创新和美学等多角度来看高性能桥梁。同时,还要普及公众对耐候性的认知程度,深入对钢材耐候性规律和应用特点了解,加强调查研究是扩大使用耐候钢应用的前提;对耐候钢的使用做持续追踪调查,按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详细进行经济分析。此外,正确的国家战略、政策和腐蚀管理对扩大耐候钢应用十分重要。

--本文摘自特殊钢技术

上一篇:轴承失效的原因(三)[ 05-26 ]下一篇:紧固件概述[ 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