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热轧盘条更适用于后期深加工,满足终端产品性能指标要求,在充分考虑环境温度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对化学成分设计、轧制工艺控制、组织性能控制及盘条表面质量、外形尺寸等关键生产控制环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C、Mn、Cr等强化合金元素含量进行合理设定,C元素应倾向于低含量控制,Mn元素是盘条强度的基础保证,Cr元素可以通过增加盘条组织转变过程的淬透性,提高索氏体化率、降低片层间距来保证盘条强度指标稳定,三者含量控制应协调统一;盘条母材表面缺陷深度控制在0.1 mm以下;盘条轧制工艺控制关键点主要有2部分:钢坯在加热炉内的加热制度及开轧温度的设定。高碳钢铸坯加热过程关键是对铸坯在炉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炉内还原性气氛的控制,防止铸坯因在炉时间过长、加热温度过高而造成过烧现象的发生,影响盘条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指标。炉内还原性气氛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抑制或消除盘条表面脱碳的发生。对于原材料盘条母材而言,表面脱碳部位由于抗应力变形能力差,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后期拉拔加工断裂,成为潜在的断裂源。
钢坯经加热炉加热后进行轧制,开轧温度的控制也是比较重要的工艺环节。对于高碳钢而言采用较高的开轧温度可以提高钢材塑性,变形抗力会相对减小,通过轧制的大压缩比可以使钢坯内部缺陷部分或全部焊合,一定程度上弥补钢材内部缺陷,提高盘条使用性能。另外,较高的开轧温度可以降低盘条轧制过程的内应力,缩短盘条自然时效过程内应力释放时间。开轧温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生产线控冷能力及对应盘条组织、力学性能要求,优化设定。大量的生产实践验证,开轧温度控制在1000~1040 ℃比较合理。
开轧温度控制在1000~1040 ℃;盘条索氏体化率控制在1.5级以上,索氏体片层间距在0.18~0.25 μm;以及盘条表面无严重划伤、结疤及耳子等缺陷,最终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预应力热轧盘条。
来源:金属制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