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氢、氮、氧的来源及其控制对策(一)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8日 点击数:

1 前言
  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突破1亿t,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与世界主要发达产钢国家相比,在品种结构、产量质量、技术装备、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等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因此,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钢铁强国。
  世界上发达的钢铁工业国家都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即先是粗钢在量上按年份绝对增长,到达一定高峰后调整结构,转而追求品种质量。当品种质量占据市场的绝对份额后,由于激烈的竞争,相继在高附加值的精品上下功夫。人们在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致力于脱磷、脱硫、脱氧。随现代铁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三脱”(脱磷、脱硫、脱硅)在生产上已实现了最经济成本。人们可以把普通钢的硫磷比一般标准≯0.040%再降至更低的水平。这样磷、硫的危害在下降的同时,氢、氮、氧对钢的危害则愈加显露出来。钢中氢的致裂,氮的发脆,全氧与钢中夹杂物的紧密关系,在分析钢的缺陷时已形成了共识。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着手深入研究对钢的脱氢、脱氮、脱氧。到目前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氢、氮、氧的控制和要求,即反映出整条工艺路线的综合水平又反映出一个工厂所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档次的高低。
2 我国钢中氢、氮、氧的控制与外国先进水平的现状
  对钢中氢、氮、氧要求,我国已有一些部门和行业标准,也包括企业内控标准,在一些特殊用途的钢上做出了规定。如马钢快速客车轮钢中含氢(w)≤2×10-6,重载货车轮钢中含氢(w)≤3.5×10-6;特钢企业生产的轴承钢对全氧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在我国的国家标准(GB)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对优质碳素结构钢提出过钢中含氮的(w)≯80×10-6以外,到目前为止,根据已有的资料,还没有见到将钢中氢、氮、氧作为有害元素控制的新标准发布或颁布。
  我国有炉外精炼装置,经真空处理的钢不足钢产量的1/10。以4大钢铁企业为例。由于各家产品不同,工艺不同,精炼装置的不同,氢、氮、氧波动幅度较大。即便以我国先进的拥有真空处理装备的炼钢厂与国外相比,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表2)。
            

     表1 我国钢中氢、氮、氧控制的先进水平及现状(w)   ×10-6

 
H
N
TO
宝钢
0.71.5
1027
1228
武钢
≤2
≤25
4375
太钢
1.53.3
2555
2533
马钢
1.53.5
4050
2238


表2 国外钢中氢、氮、氧控制的先进水平及现状(w)   ×10-6 

品  种
H
N
TO
车轮轮箍
≤2
3040
≤15
重轨
≤2
3040
20
耐蚀结构钢
≤1.6
1040
≤30
超低碳薄板
 
≤40
1030
(D≤40μm)优硬线材
 
4060
2030
(D≤20μm)汽车钢板
 
≤25
≤20
中厚钢板
1.5
≤40
 
合金钢棒材
2
1020
≤10
管线钢
 
≤35
≤30
冷墩钢
 
≤35
30


  表1、表2是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国内外产品的检验报告,经整理列出的一些代表钢种,仅供参考。
3 结净钢或纯净钢的出现及发展
  中国的钢铁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中国钢铁企业不能生产的或实物质量上尚存不足的产品,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这个量每年仍有1000~1500万t。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生产的所谓“洁净钢”(Clean-steel)或“纯净钢”(Purity-steel),在对钢的纯净度上出现了质的飞跃。通常这种钢是指[S]、[P]、[H]、[N]、T[O]含量(w)总和≯100×10-6。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还得强调夹杂物的形态与尺寸。对不同的钢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滚珠轴承钢,要求夹杂物D<15μm,轮胎钢帘线要求夹杂物D<10μm。除此之外,随炼钢技术的不断提高,超纯净钢的概念也出现在世界冶金的论坛上。德国预测:钢水中可能达到的元素含量为(w)/×10-6:[C]≤20、[P]≤15、[S]≤5、[N]≤15、T[O]≤10、[H]≤0.7,总含量≤65.7×10-6;日本报告:到2000年,在批量生产的超纯净钢中,上述几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可控制在(w)/×10-6,[C]≤16、[P]≤12、[S]≤4、[N]≤14、T[O]≤5、[H]≤0.5,总含量≤51.5×10-6。(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中国金相分析网》